南京大学举行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续聘暨“大美汉字”通识课启动发布仪式

发布者:本科生院教育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发布时间:2024-06-13浏览次数:12

612日下午,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续聘暨“大美汉字”通识课启动发布仪式在仙林校区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孙晓云,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章朝阳出席并讲话。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校办公室主任陈云松主持仪式。

仪式上,谈哲敏为孙晓云颁发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聘书。活动中,谈哲敏、孙晓云、徐宁共同启动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由孙晓云题字的“大美汉字”卷轴缓缓展开,“大美汉字”通识课正式发布。该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这是南大继在全国高校首开人工智能AI通识课之后的又一育人创新举措。

孙晓云在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南京大学“大美汉字”人文书法通识教育课程,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她将继续协助南京大学把以“大美汉字”为主题的高校人文书法通识教育课开展起来,邀请全国专家为南京大学全体学生讲解汉字的发展演变,让师生直观感受中国书法独特的造型美和艺术美,滋润心灵,激发热情,在校园中营造和铸就以传播中国汉字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深入了解和践行中华传统书法,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发扬者,真正使中国汉字之美植根于每一个南大学子的心中。

徐宁代表省委宣传部对孙晓云发布课程表示祝贺,对南京大学长期以来积极参与支持江苏文化活动表示感谢。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保护好。”南京大学作为文脉悠长、朝气蓬勃、大师荟萃、硕果累累的百廿名校,一贯重视艺术学科的发展,开近代艺术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书法艺术人才,为江苏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次活动,既是对百廿文脉的延续传承,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必将助力新时代南大文艺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辉煌。

章朝阳表示,孙晓云主席是当代中国书坛的领军人物,在书法界享誉全国、闻名海外、影响深远。多年来,她秉承高度文化自觉,坚持把书法知识和文化精髓普及给大众,以书法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借此机会,也向南京大学赠送了孙晓云所著的书法精品书目近二十种及《书法有法》的多语种版本。未来,集团将一如既往为孙晓云主席和南大师生做好服务工作,推动书法艺术走进校园和课堂,为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陈云松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书法是华夏文明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重要载体在大学中加强书法研究和书法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南京大学开设“大美汉字”通识课的旨归所在。期待在孙晓云主席的有力领导下,南大中国书法研究院越办越好,“大美汉字”通识课的质量越来越高,有力推动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南大校园乃至江苏大地蔚然成风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介绍了“大美汉字”通识课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大美汉字”通识课的开设与南京大学丰厚的美育传统密不可分,与南京大学“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初心使命密不可分,与孙晓云主席的成就、贡献密不可分。

据介绍,“大美汉字”是孙晓云主席领衔、面向南大本科生开设的第一门美育通识课。课程将进一步丰富我校通识课的体系结构与“大美南大,各美其美”的美育内涵。紧紧围绕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创新精神与创造潜能,在文化交流中,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底蕴,为中国声音同频扩声。

赠书仪式上,章朝阳和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共同为赠书揭幕,黄贤金向章朝阳颁发捐赠证书。

会后,孙晓云主席还为到场师生签赠留念。

参加会议的还有出版社代表,以及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处、本科生院、图书馆、艺术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

据悉,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成立于20186月,是南京大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重要举措,也开启了学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新篇章。六年来,书法研究院在孙晓云主席的带领下,将中国书法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重大题材创作,开办主题讲座,拓展公益项目,开展志愿服务,出版书法书籍和书法研究领域国家核心刊物,把研究院打造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江左重镇,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的“第一个南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自南京大学新闻网 612日)

文字:于玥晗

摄影:佘治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