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外国语学院举行“AI在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课程观摩与研讨

发布者:本科生院教育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发布时间:2025-06-03浏览次数:10

 527日下午,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第三场活动在仙林校区教学楼1-504教室举行。此次活动以AI在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基于“德语文学史专题(二)”的课堂教学,探讨如何利用AI工具革新外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如何AI从外置性辅助教学工具变为助推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方式等问题。何宁院长等近20位教师走进课堂观摩课程并展开交流。活动由副院长张俊翔主持。

 由外国语学院陈民、刘健和法学院徐凌波等教师组成的“德语文学史专题(二)”课程教学团队,在南京大学教师教学改革研究课题“AI赋能德语+法学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德语文学史专题课程建设研究”和南京大学第二批教师跨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以法的名义’——德语文学史专题课程的跨学科设计的支持下,针对授课对象主要为德语法学实验班本科生的现况,改变以往侧重于文学史知识讲授的教学方式,将19世纪和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法律主题作品作为教学主线,依托文学创作展开司法案例分析,将基于DeepSeek的多角色模拟场景系统引入课堂,指导学生从文学与法学交叉的视角深入思考文本所涉法律问题。

“德语文学史专题(二)”课堂教学


 527日的“德语文学史专题(二)”课堂教学围绕当代德语文学作品《科里尼案》中的法律书写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已经在前几次课上完成了文本阅读、情节梳理和形象分析等工作,此次课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依托教学智能体开展交互式推演,通过沉浸式的角色体验加深对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的理解。学生在模拟场景中选定自己所扮演的人物,与教学智能体扮演的其他人物展开实时对话。智能体基于对作品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多重推理,与学生一道重新演绎作品,呈现因人机互动的不可预测性而衍生出的多样化结局。

 课程教学团队表示,在讲授德语文学史的过程中,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设计教学实验,目的是指导学生从情节冲突各方的视角出发,深入理解原著隐藏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和人物命运的复杂性与易变性。在教学智能体支持下展开虚拟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实现身份转变——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文本信息的听众,而是能够主动影响事件构建的创造者,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文献阅读、小组讨论、课堂模拟、课后反思等各种方式深度参与教学,增强学习获得感。

 授课结束后,参加观摩的各语种教师就如何借助文学文本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如何应对开发外语教学智能体的技术困难等问题与“德语文学史专题(二)”教学团队进行了深入讨论。


“德语文学史专题(二)”教学团队部分成员


 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在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育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强调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优质的“AI+”专业课程。外国语学院积极行动,以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专业课程为旨向,寻求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问题的解决之道。一方面,适应以新技术、新媒体为特征的外语运用现实,把自然语言处理、语料库、大语言模型、机器翻译、技术伦理等内容融入教学实践,新开设“人类语言与人工智能语言模型”“AI大语言模型基础与应用”等课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外语口译教学研究”“AI赋能的《德语语法》智慧课程建设”等教改项目,拓展技术优化路径,促进传统的外语技能课程和外语知识类课程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