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行业协会与本科教育协同创新沙龙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功举办

发布者:本科生院教学运行服务中心发布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44

2025331日,由苏州市教育局主办、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承办的“同心奋进强国路 矢智同向创未来”——行本教育协同创新沙龙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隆重举行。作为南京大学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沙龙邀请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等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展开深入探讨。

凝聚共识 开启协同育人新篇章

活动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谦与苏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副处长吉亮亮的致辞中拉开帷幕。陈谦系统回顾了苏州校区过去一年点面共振、联动发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阶段性成果,并指出此次沙龙既是对学校新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把脉会诊”,更是对深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一次重要探索。吉亮亮从政策支持角度强调,苏州市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等方式,持续优化产教融合环境,未来将进一步整合在苏高校、企业资源,形成“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互利共赢”的良性机制。

聚焦前沿 探索协同育人新实践

在主题报告环节,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重点阐释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激发”(Unleashing)内在潜能,构建“联合”(Unifying)育人共同体,打破“无界”(Unbounded)学科壁垒,追求“极致”(Ultimate)培养质量。他强调,该方案将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考与行动能力、跨领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资源整合与团队协调能力三类跨界创新能力,着力塑造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科技领军人才。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宗晓华解读了《本科人才培养适配度(行业)问卷》调查的主要考虑,并启动专项调研。他通过数据指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宗晓华建议通过量化分析缺口,实施“课程-实践-评价”三位一体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碰撞思维 擘画协同育人新蓝图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热烈研讨,现场思想碰撞不断,智慧火花频现。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各学院代表积极回应产业关切,其中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师博系统阐述了构建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协同新范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指出这对于实现教材与产业同步、人才与岗位无缝对接、科研与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产教融合的“苏州样板”具有重要意义。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戴望州亦期望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开放性案例库和新形态教材,加强实践教育,培养智能科学领域拔尖创新型人才。

在苏商协会代表针对各项议题纷纷建言献策。其中,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秘书长宋苗苗结合自身经历,呼吁加强本科生实践教育,她建议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同时邀请企业家担任校园导师,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瞿卫新立足经典企业案例,在强调产教融合重要性的同时,他倡议南大、苏大等院校联合攻克关键技术,赋能苏州智能制造业高质发展。此外,活动现场还有来自苏州市山东商会、川渝商会、甘肃商会,以及在苏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代表踊跃发言。

结语:携手并进 共创未来

活动尾声,各界代表不仅初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更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共识。面向“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的时代 考卷,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持续深化新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加大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力度,以奋进之笔书写“南大答卷”,为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