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始终瞄准现代工学前沿,面向国家和人类对材料、信息、健康和能源等重大需求,建设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开展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并形成了一套“以理为基础,以工为方向,理工融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
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围绕“人工智能与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服务国家区域发展”两大主题进行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面向未来,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及思路如下:
不断强化人工智能与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一是加强AI赋能课程建设,着力优化学院已开设的涵盖材料、生医两个专业的人工智能选修课3门,并计划在光电、新能源专业继续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二是重构AI融合的培养模式,推动形成AI与各专业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并计划建设两个“AI+”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实验班,构建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三是加快AI赋能实验室建设,结合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题的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进一步建设“云端实验室”,探索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突破实验教学时空限制,以达到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的教学目的。四是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目前学院已有三个校级数字化教改实践项目,将继续鼓励教师探索数字化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模式,持续建设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
持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进一步探索能更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创造力的新举措。一是构建项目制课程体系,以项目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学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构建多层次实践育人体系,开设“企业课堂”,邀请行业专家讲授前沿技术和行业趋势,强化学生实习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是实行“双导师制”,即项目导师+企业导师,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四是搭建更多元化实验实践平台,学院目前已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已建成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的现代工程与未来技术实训中心。接下来,学院将积极推进实习实践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建设新一批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建设跨平台、跨专业、跨学科的联合实验室,着力打造现代工学典型产业技术的全链条解剖性、开放式技术实训平台,为本科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工学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基地。
学院将继续在培养既有高瞻远瞩的科学视野,又有很强动手实操能力的“理工融合”的未来技术领军人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工科”育人新范式。一是继续推进未来技术领军人才特色班建设,未来技术领军人才特色班首期项目已顺利结题,后期将拓展特色班规模及方向,进一步优化项目特色,完善课程计划和教学体系。二是持续推进“理工融合”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整合学院优势资源,探索新材料、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学方向的创新培养方式,形成交叉学科领域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院目前已有的UIUC国际联合培养、光电技术与信息材料实验班等,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战略领域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