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心理危机评估及干预培训”顺利举行

发布者:本科生院综合办公室(数据中心)发布时间:2024-04-29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理解,提升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2024424日至427日,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联合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仙林大学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心理危机评估及干预培训。来自全省近50所高校的心理健康专职骨干教师参与了本次培训,在学习和研讨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本次危机评估及干预培训邀请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危机干预总督导、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导杨丽老师,主要围绕自杀的心理机制、风险评估、个体干预和系统干预等展开了相关深入教学以及现场答疑。在实践部分,杨丽老师带领学员们进行了充分的案例研讨和现场演示。

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不仅对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有了深入的理解,拓宽了自杀心理与行为的风险评估视角,也在案例研讨和现场模拟中体验了如何实际应用相关技术和策略,提升了对心理危机的个体干预及系统干预能力。


培训“干货”节选

理论基础

在本次培训初始,杨丽老师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既往研究,阐述了自杀是一个不能“清零”的、复杂的异质性现象;但是为了“清零”、为了帮助孩子们找到活下去的路,我们可以共同努力,“能救一个是一个”。在学员们就这一观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老师详细介绍了自杀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

学员们就相关知识进行小组讨论,杨丽老师做了充分的答疑和补充。


风险评估

作为干预的第一步,杨丽老师讲授了自杀风险评估可以采用的多种方法,如多种问卷、多方面的观察和真诚直接的临床访谈等。

通过案例研讨,杨丽老师展示了在学校工作中如何及时发现风险、评估风险、管控风险,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各位老师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工作思路。


个体干预技术

杨丽老师详细介绍了自杀风险的合作式评估与管理 (The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uicide risk, CAMS; Jobes, 2006) , 干预者和当事人朝向“防止当事人自杀”这一共同目标工作,聚焦于当事人的自杀观念、行为及相关因素,双方合作完成所有评估和治疗过程。

结合具体的案例,杨丽老师与咨询师现场模拟了CAMS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进行初始会谈、推进稳定化计划等。学员们现场结对练习,对于CAMS的干预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和领悟。


系统干预

自杀风险需要系统干预和分层管理。其中,杨丽老师详细讲授了如何通过建立多元会商小组,使学生本人、危机管理者,以及对自杀风险有贡献的多方(如咨询师或治疗师、精神科医生、辅导员、副书记、导师、家庭成员、学生同伴等)保持统一战线,达成密切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危机管理者精准评估、分配任务,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确认、信息共享、商量对策,整个小组与学生本人共同努力。

通过现场模拟,各位扮演者表示在多元会商的过程中感受到大家并非站在对立面,而是朝着“让学生活下去”这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学生本人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感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努力,自身的需求可以被看见、被满足,能够找回一些活下去的动力。


经过四天的理论学习、案例督导和现场演练,学员们纷纷表示对于危机干预的理解和操作有个进一步的成长和收获,会将培训所学运用于高校危机干预实际工作中。


心理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