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光】不可避免的结局:如何面对死亡

发布者:本科生院教育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发布时间:2024-04-16浏览次数:10


415日下午,“科学之光—认识与战胜疾病”课程第二讲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胰腺炎中心主任李维勤老师主讲。本次课程从“为什么需要死亡教育”、“什么是死亡”、“如何留住生命最后的尊严”三个方面展开对“如何面对死亡”的探讨。

课程现场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死亡教育”

每个人都将面对死亡,但大多数人在面临死亡时会逃避、恐惧、绝望和困惑。很少人思考或者为死亡做过准备,又或者不知道如何帮助即将离开自己的生命与家人。基于此,医务人员需要承担患者与家属“身--灵”安顿的义务。李老师以台湾仁德医专正确面对死亡的新尝试来告诉同学们正确面对死亡的必要性。

二、什么是“死亡”

李老师从哲学、法律、宗教、医学四方面对“死亡”的意义进行了解释。

哲学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是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死亡是一种新陈代谢,是积极、有意义的,是天底下最大的公平。

法律眼中的“死亡”则意味着作为自然人的权利义务归于消灭,将发生财产继承等关系。但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死亡人依然享有定期限上的保护。

宗教眼中死亡则是生命某个阶段的结束、灵魂、轮回与来生、因果报应等。在藏传佛教中,人的一生更是划分为出生、临终和死亡、中阴、转世四个状态。基督教则认为死亡是一个灵居住在一个肉体躯壳里,死亡是一个终结,也是一个起点。

而在医学上我国目前判断人是否死亡基于脑死亡诊断标准。必须全部以下条件:包括脑干在内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临床诊断深昏迷、脑干反射完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阳性。

三、如何留住生命最后的尊严

对于“如何留住生命最后的尊严”探讨,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展开对“善终是什么”、“ICU医生应该怎么做”、“家人朋友要怎么做”、“个体自身怎么做”等方面的探讨。

(一)善终的定义

现代西方文化之中认为“善终”是:一种无痛苦的死亡;死亡的信息没有被隐瞒;死在家中,有家属和朋友陪伴;是私人问题和事情的终结;是个人的成长过程;死亡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态度安排。善终的六个问题清单分别是疼痛和症状的管理、清晰的愿望/决策、死前的准备、死亡的完成、对他人的影响、得到全体人员的认可。

(二)ICU的使命

随后,李老师作为一名ICU医生,介绍了ICU的使命以及面对死亡的应有态度:当患者受到急性危重病或损伤或外科术后并发症威胁的时候,应当保护和维持病人的生命,生命意义在于个人对生命质量的评价,应尊重患者的意见;ICU患者危重病情缓解后,应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患者病情过重,无法挽救生命时,应作出终止生命支持的决定;ICU应当提供富有同情心和体贴的死亡照料,避免患者和家属在最后时间道受更多痛苦。

(三)家人/朋友应该做什么

李老师建议在面对死亡时,家人与朋友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要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四)患者自身应该怎么做

面对死亡,李老师建议患者自身可以进行“五个愿望”遗嘱的预立。第一个愿望:当我不能做决定时我希望为我做决定的人;第二个愿望:我要哪种或者不要哪种医学治疗;第三个愿望:我希望怎么舒适;第四个愿望:我希望人们怎么对待我;第五个愿望:我希望我所爱的人知道什么。

四、结语

课程最后,李老师对“如何面对死亡”作出总结。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日后敬畏每一条生命,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当面对无法挽回的结果时,学会适当的放手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要将死亡的权力还给患者本人。最终可以与医生、患者一起,留住生命最后的尊严。

(图文:医学院 颜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