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数字劳动》: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劳动与伦理观

发布者:本科生院教育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发布时间:2025-02-19浏览次数:11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劳动形态、工作伦理和社会结构。为积极响应这一变革,南京大学推出一系列本科AI通识教育课程,其中《人工智能与数字劳动》课程由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陈玮助理教授牵头,与政治学系陈肖生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刘于思教授联合开设,旨在推动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人类劳动和工作伦理展开深入思考。

一、课程背景:应对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这尤其反映在劳动市场和工作伦理方面。目前,许多行业正在面临数字化转型,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及其伦理价值体系正被重新审视。与此同时,算法的普及也引发了有关算法伦理、数据安全、数字正义等话题的广泛讨论。

因此,本课程从跨学科视角的社会科学研究出发,结合技术科学的前沿研究及算法实践,探索AI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劳动变革,关注其背后的理论创新和伦理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实践的关系、对数字社会的理解以及对工作伦理的理性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未来人才

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与数字劳动的关键概念与发展现象,特别是对社会理论和前沿研究的深刻认知。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AI技术的应用与前景,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如何塑造未来社会的工作情境,进而形成独立、理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好地因应AI带来的就业挑战。

本课程期冀通过多元创新的教学形式和高水平的学术讨论,提升当代青年群体的数字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与人类劳动的互动关系,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更为理性且负责任的决策。

三、课程内容:多元教学形式,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课程由政府管理学院陈肖生、陈玮与新闻传播学院刘于思三位老师共同授课,采用讲座、对谈、实验、观影、辩论赛等多元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思考。课程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沿及其对工作业态的影响、算法伦理、数字正义等关键议题。

课程亮点体现在邀请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研学者与技术专家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授课,展开圆桌对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理解与反思。特邀嘉宾包括美团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芯片研发设计工程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荷兰莱顿大学法学博士等学界及业界专家。他们在课程中深入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与实际应用案例,为学生提供兼具专业性与应用性的专家视角。此外,课程特别设计了观影会、辩论赛、课前提问等互动环节,大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有效激发他们对AI与人类劳动互动关系的辩证思考。

四、结语:跨学科合作,启迪学生对AI时代的深刻思考

《人工智能与数字劳动》不仅是一门本科通识课程,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通过课程的多元化设置和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互动,学生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深入思考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变迁的深远影响,培养其应对未来工作挑战的能力。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本科学生中收获了广泛好评。


学生评语:有趣、好玩、还想再上!

小夏同学:

 “我觉得人工智能与数字劳动是一门很好的AI通识课!首先它具有很强的科普性,使我了解了人工智能在外卖平台、芯片研发、法律实践等行业的应用;课程形式也很多样,我们做过辩论、实验、观影讨论也听过讲座,内容有趣同时也能引发我关于对人工智能的一些反思。总而言之,AI通识课不仅能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在自己专业课学习之外能够有一些自身的理性思考。

小林同学:

 “《人工智能与数字劳动》这门课程围绕着人工智能这个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在课程中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发表有关人工智能的意见与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从不同学科角度所见、所思的人工智能,从而促进实现跨学科交流。更吸引我的一点是,该课程以邀请有关专业人士进行课程讲解与讲座、影视鉴赏、开展辩论赛等多元形式来开展,使得非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也能系统了解有关知识并拥有较强的课程参与感。是一门既能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思考,又富有趣味的课程。”

小金同学:

 “这门AI通识课令人印象深刻,老师讲解深入浅出,让我对AI有了全面且清晰的认识。课程内容丰富有趣,案例生动鲜活,极大地激发了我对AI领域的兴趣。结课考核采用辩论赛形式,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场辩论,过程充满挑战与乐趣,让我收获颇丰,也锻炼了我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希望本科生院能够在未来开设更多类似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