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活动产生的多种污染物排放深刻影响大气环境,环境因子的变化又对人为排放过程形成约束。“科学之光——人为活动与大气环境”课程由环境学院赵瑜教授主讲,旨在引导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思考和发现生活在其中的大气环境相关的科学问题,通过课程讲解与观测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对环境大气科学的兴趣和认识,完成基本科研技能的培养和意识的训练。
1.理论学习——认识大气环境与排放
课程初始,赵瑜教授鼓励每一位同学自我介绍,并询问大家对课程的预期和希望获得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同学们在课上勇于表达、积极交流。
授课阶段,赵瑜教授首先从仙林校区的大气能见度切入,介绍了自己亲身经历的PM2.5污染的变化,激发同学们的兴趣。随后,赵瑜老师详细讲解了大气污染的来源、变化、归驱与危害,为同学们构建起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初步认识。课程深入讲解了大气污染的排放来源、不同PM2.5组分的形成方式和污染的源排放治理过程与成效。最后,课程总结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并通过与国际标准的对比提出了未来展望。
2.实践学习——定量污染浓度与排放的方法
11月2日,同学们在环境学院进行了污染浓度与排放的观测方法实地学习。首先,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空气质量常规监测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释放观测实验的理论知识学习。随后,老师继续讲解了便携式空气质量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同学们分组利用手持仪器进行了浓度测试实践学习。
最后,同学们来到了位于环境学院楼顶的空气质量观测站房。从气象因子的观测开始,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讲解实地学习了常规的空气质量观测站点的基本设备与运行原理,理解了大气中的不同污染物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被定量测量的,将理论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的观测设备进行了印证与结合。
文/杨金亚 图/杨金亚、袁锐